我接下來要談談中風的各種復健方法,這是第一篇
- 什麼是機器人復健?
機器人復健是把「機器鎧甲」穿在身上,讓機器人幫你把身體動起來,
帶你學習走路、把手臂伸出去,或是抓住東西。
- 機器人復健會幫助你學習動作技巧
想像你正在學騎腳踏車,一開始總是難以保持平衡。
如果有朋友在旁邊扶著你,不讓你跌倒,還幫你穩住車子,你就能慢慢找到平衡感。
機器人復健就像這位扶著你的朋友,在復健時扶著你的手臂、大腿和軀幹,協助你重新學習動作。
- 為什麼機器人復健很有用?
❶ 復健機器人比人類更有耐心
中風復健需要不斷地重複練習,你的治療師、家人或是看護很難有足夠的時間跟耐心。
復健機器人可以幫助你一直練同一個動作,不會覺得無聊或疲憊,讓你的大腦慢慢會這些動作。
❷ 復健機器人會幫你抓出錯誤
如果你動作不對,機器人會提醒你,甚至幫你調整,
就像是有老師手把手教你寫字。
❸ 復健機器人會記錄你的進步
每次訓練完,機器人都會像打卡一樣記下你的進步狀況,
讓你知道自己哪裡越來越厲害。
❹ 復健機器人會幫你做「超大量」的訓練
中風復健需要大量反覆的練習,甚至每天上百次。
以最難訓練的「手抓放東西」來說,傳統復健平均一分鐘只能完成一次動作,
但復健機器人一小時內就能完成高達 1024 次練習。
簡單來說,復健機器人就是一個「超有耐心的朋友」,
它不會累,不會煩,就是專心陪你練習,
直到你重新掌握這些看似簡單,卻非常重要的動作。
- 機器人復健可以幫到你什麼?
❶ 幫你的力量變大
機器人復健可以協助你做那些一開始你沒力做、太困難的動作。
當你漸漸變強,機器就會減少幫助,讓你自己完成,越練越有力氣,
幫助你走得更遠、拿得更穩、抬得更高
❷ 讓你的動作更流暢
機器人復健能引導你做出正確的動作。
當你動作不協調,它會幫你調整,讓你的身體學會怎麼配合,
動作變得更順、更協調。
❸ 讓你的動作做得更好更滿
自己練習往往動作都只能做一半,手開一半、肩膀抬一半、腳步踏一半,
機器人復健可以拉你一把,慢慢擴大你的動作範圍,讓你手腳恢復得更好。
❹ 幫你走得更穩、平衡感更好
機器人復健能模擬走路的感覺,幫助你訓練步伐和平衡。
它就像一個穩定的支架,防止你跌倒,讓你越走越穩,慢慢找回平衡感。
- 機器人復健怎麼做才有效?
「中風是大腦的復健,所有的訓練都必須是從大腦開始」
機器人復健也不例外。
要讓機器人復健有效果,關鍵是你必須「想」要做某個動作,
復健機器人偵測到你的意圖後,才協助你把動作做好。
舉例來說,當你「想」要打開手,拿桌上的葡萄來吃,
復健機器人偵測到你「想」要讓打開手的肌肉收縮,才啟動馬達幫你把手打開。
或是當你「想」要往前走,機器人偵測到你的重心往前傾,才會幫你邁出腳步。
- 復健機器人要怎麼知道你「想」要做什麼呢?
它需要透過各種感測器來讀取你身上的訊息,例如:
► 肌電感測貼片,可以偵測到肌肉收縮時放出的電訊號
► 腦波感測器,可以偵測你大腦動作皮質區的腦波
► 角度感測器,可以知道你的關節正在彎曲還是伸直
► 重心感測器,可以知道你的身體正在往哪個方向移動
► 彎曲感測器,可以知道你手指彎曲的角度
► 或是最簡單的方式,給你一個按鈕,讓你在想要動作時按下去就好。
- 沒有感測功能的機器人,只是高級的被動關節運動器
如果不管你想不想做,復健機器人都會自動運作的話,這樣並不會幫助你的動作進步。
這種情況下,它只能算是被動關節活動,頂多預防你久未活動的肌肉僵硬而已。
機器人復健要有效,必須是「你在操作機器」,而不是讓機器操作你。
- 機器人復健的三種用法
機器人復健有三種用法:❶ 被動模式、❷ 協助模式和❸ 挑戰模式。
醫院高階的復健機器人三種模式都有,而網拍賣的通常只有被動模式而已。
❶ 被動模式:完全由復健機器人幫你動
復健機器人會完全控制你的動作,
它會幫你伸展手指、模擬走路,你不需要出任何力氣。
但因你的主動參與幾乎為零,對於大腦神經重組的刺激有限,
只能預防肌肉緊繃,不能讓你學習動作。
適合剛中風、肌肉無力或癱瘓的患者。
❷ 協助模式:你先動,復健機器人再幫你
協助模式下,你需要先嘗試主動進行動作,復健機器人會在你不足的時候提供輔助,
例如當你抬不起手臂時,機器會幫你完成剩下的部分。
適合有一些動作能力,但力量不夠或動作不流暢的患者。
❸ 挑戰模式:復健機器人會妨礙你,給你更多挑戰
在挑戰模式下,復健機器人會增加阻力或製造干擾,
迫使你付出更多努力完成動作,提升你的肌肉力量和動作控制能力。
適合動作已經恢復,但需要提升力量和穩定性的患者。
- 機器人復健最值得使用的是「協助模式」
從成本效益來看,我最推薦使用「協助模式」。
「被動模式」雖然能改善肌肉僵硬,但每台復健機器人都只能針對特定部位,
若要照顧到全身,成本太高,還不如直接用簡單的物理治療手法。
「挑戰模式」可以用來增加肌力和穩定性,
但其實也可以用沙包、彈性帶或阻力器等更容易取得的工具來練習,
還能直接結合日常動作,像是拿水杯、搬物品等,更有助於增強生活能力。
相比之下,復健機器人的挑戰模式大多侷限於單一動作,或只是結合電腦遊戲,實用性較低。
而「協助模式」會讓你先試著自己動,只有你已經動不了時,復健機器人才提供協助。
這樣你的大腦就能記住正確的動作,比完全依賴機器更有用。
- 哪些中風患者適合機器人復健?
► 自己會動,只是動不好的人
你的手或腳已經能動,哪怕只有一點點。
動作越明顯,復健機器人越知道「你想做什麼」,才更能有效地引導你完成正確動作。
► 有預算的人
機器人復健不是一兩次就有效,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進行上百次的療程,
一次一小時的機器人復健約 2000~3000 元,你的口袋要夠深,
建議先確認保險是否支付。
► 有耐心的人
機器人復健會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,十分單調無聊,
就算配合電腦遊戲,玩了上百次也會感到厭煩,
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。
- 哪些中風患者不適合機器人復健?
► 想偷懶,只靠機器不想努力的人
機器人只是幫助你省力,讓你的努力更有價值,
機器人復健的時候,你自己在放空發呆是沒什麼效果的。
► 只想做一兩次的人
有些醫院可以體驗幾次機器人復健,但只試用一兩次很難看出效果。
體驗時,你應該把焦點放在「機器人知不知道你想做什麼?然後帶你做出來?」,
如果機器人能做到這點,才代表這個治療方式適合你。
至於能進步多少,通常需要進行 10~20 次療程才能知道。
► 肌肉太僵硬或是關節卡卡的人(嚴重痙攣或攣縮)
如果你的手腳緊繃到很難活動,或是稍微動一下就會出現強烈的肌肉張力,
復健機器人也很難引導你做出動作。
可以先用 iOpen 中風機械手進行拉筋和放鬆訓練,之後再配合機器人復健。
► 認知不清楚的人(嚴重認知功能障礙)
如果你聽不懂治療師和復健機器人的引導,或無法專心,
使用機器人復健的效果會大打折扣。
► 手或腳腫起來的人(水腫)
如果你的手或腳腫得厲害,使用復健機器人可能會不舒服或受傷,甚至根本穿不進去。
建議水腫消了再來。
► 嚴重疼痛的人
如果你在復健時很痛,機器人復健可能會讓你更不舒服,
需要先解決疼痛問題。
- 機器人復健的優點
► 讓你輕鬆做更多
復健機器人可以提供高強度、重複性的訓練,
幫助你的大腦神經重組和恢復,重新掌握身體控制能力。
► 記錄數據,知道你改善多少
復健機器人會記錄你的動作細節,例如用多少力氣、完成幾次練習。
這些數據能讓治療師更清楚你的狀況,適時調整訓練計畫。
► 讓治療師專注指導你的動作
復健機器人可以分擔抬手、抬腳這些耗費體力的工作,
讓治療師有更多精力顧及你的動作做得好不好?需要不需做調整?
► 讓你的努力更有感
機器人復健只在你需要幫忙時幫你一點,不會幫太多。
治療師和家屬有時太貼心,會在你沒力時拉著你完成,讓你不知道是自己做到的還是被幫的。
機器人讓你清楚知道「自己努力了多少」。
- 機器人復健的缺點
► 貴
機器人復健比傳統復健貴得多,而且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復健,就像營養食品不能完全取代正餐一樣。
你應該同時進行傳統復健和機器人復健,兩者搭配才能讓你的復健更全面有效,
整體花費可能更高。
► 不能取代治療師
復健機器人只能分擔部分工作,不能完全取代治療師,
例如穿上走路用的復健機器人,仍需要治療師扶著你走,
這更進一步拉高了機器人復健的成本,可能醫院、治療師和患者三方都認為不划算。
► 不能帶回家練
高階的復健機器人因為昂貴,只能在醫院使用,不能在家裡自己練習。
如果要讓機器人復健的效果可以延續,建議搭配適合居家使用的機械手,例如 iOpen 動動手。
► 功能單一
每種復健機器人都針對單一的復健目標,例如手指伸展、肩膀活動或走路訓練。
如果你有不同的需求,就要搭配不同的機器人復健。
► 只能教你動作,不會教你生活技能
復健機器人只教你基本動作,例如肩膀怎麼抬高、手指怎麼打開。
學會基本動作後,你還要額外花時間練習喝水、刷牙和穿衣服,
這些需要傳統復健的協助。
- 機器人復健 vs 傳統復健:哪一個比較好?
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,發現機器人復健和傳統復健的效果各有優勢,並沒有明顯誰更好。
實際上,哪一個比較好,取決於理想環境和現實條件的差異。
傳統復健的優點,是治療師能根據你的狀況即時調整,設計屬於你的復健計畫,並結合日常生活應用。
但現實中,治療師往往同時要照顧很多患者,不能一直陪你一對一。
機器人復健的優點是給你超大量、高頻率的重複動作訓練,這對動作學習很有幫助。
但現實中,機器人復健的費用高昂,你如果沒有頻繁使用,效果也很有限。
最理想的做法,是治療師先了解你的狀況,幫你設計好復健計畫,
再搭配復健機器人幫你大量練習,既能減輕治療師的負擔,也讓你練的更多。
若預算有限,優先選擇治療師一對一的指導,才能針對你的需求量身訂做,
最差的做法,是只做機器人復健,犧牲傳統復健和一對一指導,這會讓你很認真的練習,卻不清楚自己做對了什麼?
- 我適合機器人復健嗎?
回答以下問題,勾選符合你狀況的選項。
適合做機器人復健,如果你:
□ 手腳能動一點點,哪怕只是輕微的動作
□ 聽得懂治療師的指令,能配合練習
□ 有耐心重複練習相同的動作
□ 能負擔每個禮拜 3~5 次,一次 2000-3000 元,或有保險給付
□ 能規律去醫院做復健(建議至少10-20次療程)
□ 手腳沒有明顯腫脹或嚴重疼痛
不太適合做機器人復健,如果你:
□ 肌肉非常緊繃,稍微一動就會更僵硬
□ 手腳有明顯腫脹
□ 無法專心配合指示
□ 預算有限,想要短期體驗就好
□ 身體有嚴重疼痛問題
► 評估結果:
如果你在
區域勾選較多:建議可以諮詢你的治療師,評估是否適合開始機器人復健
如果你在
區域勾選較多:建議先做傳統復健,改善目前的問題後再考慮
► 記住
這只是初步評估,最終還是要由專業的治療師判斷
不要只靠機器人復健,能有治療師一對一的指導才更重要。
如果你喜歡這篇貼文,歡迎加入張開 治療師的臉書社群「中風復健知識、經驗與資源分享〡把復健變簡單」。
我會不斷分享中風的知識、經驗與心法,陪你走過中風這段旅程。